手机版

肥城罗山崖:石墙与铁牛的千年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1:43:00    

“我们村是活着的博物馆。”肥城市仪阳街道罗山崖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宝捧着墨迹未干的《罗山崖村志》,指尖轻触着斑驳的石墙。暮色中,济微高速的车灯如流萤掠过山岗,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从田野传来,他笑着翻开春种秋收的崭新篇章:“这是新时代的丰收曲,在和千年古寨的故事对唱呢。”

历史的回音在罗山崖村的山谷间萦绕。谷山顶上的九女寨石墙,历经风霜仍透着刚毅。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古寨,双层石墙宽达1.2米,箭眼、岗屋、操练场的遗迹清晰可辨,无声诉说着古代九位女子的传奇——她们筑寨而居,躬耕习武,更因乐善好施让山下渐成村落,那段筑寨守土的传奇,曾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如今已被郑重写入《罗山崖村志》。

村北的青龙山如巨龙盘卧,三千米山脉勾勒出“稳坐太师椅,脚踩九龙头”的天然格局;谷山半山腰的幽洞,抗战时期曾为村民撑起“保护伞”,躲过战乱侵袭;清朝道光年间的泉眼故事更添烟火气:郭氏老人发现的甘冽泉眼,因村民顺手拔韭菜被铁锅扣封,却在石东“天古山”新生一脉清泉,流淌至今滋养着田畴。2018年肥城市启动村志编修后,这些散落在山间地头的传说、遗迹,与1941年青龙山日军据点的苦难记忆、独特的坡西调戏曲一起,成了村庄最珍贵的“文化家底”。

“老墙根还在,新路灯亮了,日子才有滋味!”85岁的张成德老人常坐在古寨门下,看着硬化的村道连起家家户户,绿化的山坡栽满松柏,亮化的街巷照亮晚归的脚步。“五化”工程让古老石屋换上新颜,文脉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气。

2025年6月的麦浪里,联合收割机的铁臂正忙着“吞金吐银”。村民纪明拴在地头掐着麦粒算收成,黝黑的脸上笑纹堆起:“七年前收6亩麦,全家蹲在地里割三天,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农机合作社上门,两天就收割4200斤,咱就等着数票子。”

这巨变源于“一块田”的改革。地处东南丘陵的罗山崖,曾因耕地零碎分散“靠天吃饭”,转机始于土地流转:村级集中流转的100亩土地上,10余亩帝王杏压弯枝头,20亩谷子泛着油光。大户流转的300亩地里,美国矮化车厘子红透果园,佛桃甜香飘出山谷。“连片耕作让农机‘大展拳脚’,智能收割机一边收麦一边测产,秸秆还田一步到位。”街道农机负责人付士友算起明细账:“2025年夏收,全村小麦收获周期从半月缩至5天,村集体收入去年破4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50万元。”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手机下单等丰收”,田埂上的变化藏着村民最实在的幸福。荣祥农机合作社的机库里,崭新的收割机排列整齐,它们在田野划出的辙印,成了沃土上最鲜活的振兴注脚。

济微高速如银龙穿山而过,给罗山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条“山间大动脉”不仅让边坡治理的土石料变废为宝,更彻底打破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理壁垒——山货乘风出山,游客踏韵而来,区域经济由此盘活。

高速路带来的不止是物流畅通,更有安居新篇。龙山河苑社区里,6层电梯楼房整齐排列,健身广场上老人练着太极,便民服务中心里村民办着手续。村民纪明峰家客厅的墙上,新旧住宅对比照格外醒目:左边是墙皮脱落的土坯老屋,右边是通透明亮的新居。“刚搬来时总念着老院子的石榴树,现在孙子们放假就催着回来。”他指着窗外,“光纤Wi-Fi快得很,村口公交直通城里,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夕阳西下,活动中心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围坐说麦价,年轻人刷着电商平台,孩子们在篮球场上追逐打闹。山风掠过麦茬地,带着泥土香拂过新居的玻璃窗,与远方跳跃的灯火交织成诗。张玉宝家门楣上的对联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机械收金浪,高速引春风”。

齐长城的石纹与收割机辙印在山坡交错,九女寨的箭眼映着高速路的灯火,这座“活着的博物馆”里,文脉、沃土、交通三弦和鸣,正将乡村振兴的乐章,唱成山乡最动人的风景。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袁广 马志国)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