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
本报讯(记者 徐顺凯)近年来,西宁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强体系、促融合、创品牌,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先行先试,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上“挑大梁、勇争先”,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努力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排头兵。
以“文化铸魂”工程深化“三交”内涵,深度挖掘西宁各民族“三交”历史史实和现实事实,以推进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丰富“河湟八韵”展示体验,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社火、民间小调等非遗项目巡演,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成为全省轮流展示非遗的窗口和平台,鲁沙尔高跷等非遗演出火爆出圈。在全社会铺陈中华文化底色,推动中华文化标识有机嵌入公共设施、城市建筑、旅游景观等。先后在公园、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建成9个“铸牢主题馆”和教育基地,用好用活西宁博物馆资源,讲好西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以“融合发展”工程拓宽“三交”平台,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依托东西部协作,开展“牵手相伴·共同绽放”主题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南京等地研学交流、联谊交友。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展东西部协作“红石榴就业”行动,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32.8万人。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丁香之城”“雪豹之都”城市形象,开发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探索景城融合、居游共享的发展模式。
以“服务提质”工程打造“三交”环境,坚持把社区作为创建工作主阵地,创新推动社区“石榴籽家园”品牌建设,制定《西宁市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指引》,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推动各族群众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