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舌尖保卫战” ——2025暑期餐饮食品安全攻略

在一家餐厅后厨,市场监管人员检查开封后的食品调味料是否符合要求。 通讯员胡忠芳 摄

市场监管人员走进参与单位后厨,对食品储存情况进行检查。 通讯员卢玉丹 摄
炎炎夏日,当升学宴叠加旅游热,当高温潮湿碰撞餐饮高峰,一场关乎每个人健康的“舌尖保卫战”正在打响。
餐饮店经营者哪些方面需要做好防范?哪些场所应重点注意?一旦发生餐饮安全事件如何妥善处理?近日,记者采访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专业人士,揭开暑期餐饮安全的重重隐患,并为餐饮业经营者及消费者开出一份暑期餐饮“安全攻略”。
夏季美食里的“风险清单”
凉拌菜、特色生腌、冰镇小龙虾……你的夏季食谱里是否也少不了这些“夏季特供”?近段时间,随着桂林气温升高,加上雨水常伴,湿热的天气让人烦躁,唯有这些夏季美食能够让人忘掉炎热,享受“快乐一夏”。然而,在您放任味蕾享受的同时,可别忽略了安全风险。
“入夏以后,气温迅速升高,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易于滋生,食物易腐败变质,特别是熟食制品、凉菜等食品如加工或存储不当,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市市场监管局食品餐饮安全监管科相关人士介绍说。
夏季里有哪些食物风险点?市场监管人员给出了一份“风险清单”——
一、食品变质风险。在高温环境中,水果、散装熟食、乳制品、豆类制品、裱花糕点等食品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
二、湿淀粉制品微生物毒素风险。凉皮、米线类湿米粉及久泡木耳、银耳等食材,因高温高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分泌米酵菌酸毒素。
三、肉类烹调不当引发的致病菌污染。禽畜肉制品若未彻底煮熟、冷却过程缓慢或生熟交叉操作,可能滋生致病菌,增加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风险。
四、豆类天然毒素残留风险。四季豆、扁豆、豇豆等豆科植物及未煮沸豆浆中含天然毒素,未经充分加热处理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五、有毒动植物误食危害。野生菌类、有毒野菜以及发芽马铃薯、未处理鲜黄花菜等含生物碱或天然毒素食材,易引发食源性疾病。
此外,市场监管人员还提醒市民牢记食品加工和食用的“五要点”——
保持清洁。注意手卫生,交替处理生、熟食品过程中和餐前便后要洗手。盛放处理食物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需经常清洁消毒,保持干净。
生、熟分开。最好使用两套刀具、器皿、案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也可先用清洁的器具处理熟食后,再处理生食。
烧熟煮透。即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70℃,持续时间至少1分钟,烧熟煮透可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致病性微生物。冷藏的剩菜剩饭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注意存放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最好不超过两小时;熟食和易腐烂食物应及时冷藏。但冰箱并不是“保险箱”,不要过久在其中储存食物。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符合安全标准的自来水是最好的消洗剂。生食水果和蔬菜前,应先用水浸泡,再仔细清洗。叶菜类先将叶片剥开后浸泡数分钟,再以流水仔细冲洗。
给餐厅经营者的“防范手册”
“你好,请出示营业执照,我们看一下你们的进货台账和食物留样记录……”近日,在市内一家餐厅里,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正在对后厨进行例行检查。据悉,此次检查针对暑期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市景区及周边餐饮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重点检查证照情况、明码标价、食材进货渠道、清洁卫生状况及操作规范等关键环节。
市场监管人员介绍说,餐饮业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的“把关人”,应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严把原料管理关、人员健康关、场所环境关、加工制作关、清洗消毒关、贮存使用关等各个关键环节,并按要求落实食品留样制度,防止误食中毒,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那么,餐厅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防范?具体该如何操作?市场监管人员给出了专业建议——做好“三防”,规避风险:
一防细菌捣乱。夏季气温偏高,冷荤凉菜、生食海产品、裱花蛋糕、鲜榨果汁容易滋生细菌,必须专间制作。饭菜烧熟煮透,碗筷洗完要晾干消毒,砧板、刀具做到生熟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冰箱生熟食物别混放,也别塞太满,做到及时除霜,冷藏温度控制在0℃—8℃,冷冻温度应低于-12℃。
二防食材变质污染。餐饮店经营者在采购时应注意食材是否腐败变质、发霉发馊、变味长虫等。食材存放要“先进先出”,离墙离地放好,别让鼠虫钻空子。易腐食材要及时处理,凉菜尽量当餐用完;醇基燃料、清洁剂等物品要管好锁好,不要和食材放在一起。此外,要尤其注意防范野生菌中毒问题,对于不认识、来源不明的菌类,要做到不买、不做、不卖。
三防超负荷经营。暑期旅游旺季生意忙,但做生意也要量力而行,不能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餐饮店的员工健康证要及时更新;后厨注意每天打扫,保持干净卫生。米粉店经营者制作桂林米粉时,要特别注意米粉原料包装是否密封,是否按温度要求贮存。一般鲜湿米粉保质期较短,过期变质米粉千万别让消费者食用。
给消费者的“自防指南”
“你好,我们在野菌彻底煮熟之前不为顾客提供筷子。因为菌子一定要煮熟煮透,没煮熟菌子吃了有中毒的风险。这也是为了您的安全……”近日,在我市施家园一家以烹饪野菌菜品为主的餐厅里,服务员向顾客耐心地解释他们的“特殊规定”。在服务员的提醒下,这些来自北方的顾客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食用野生菌的方法和禁忌后感慨道:“出门就餐,还得学点‘安全技能’才行。”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饮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需求,而是既要吃得爽口,又要吃得健康。
在餐饮业火爆的暑期,消费者如何科学防范餐饮安全隐患?市场监管人员给出了几点提醒——
提醒一:选择信誉良好的餐饮机构
暑期是人们外出旅游和消费的旺季,外出就餐增多。消费者外出就餐时,应注意查看餐馆证照是否齐全,经营环境是否整洁卫生。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环境整洁的商家就餐,不去无证经营、环境脏乱差的商家就餐。
提醒二:选购新鲜的食材
夏季是食用海鲜、野生菌、凉拌菜等的好时机。市民自行采购食材和外出就餐时,要选购新鲜食材,注意观察食品原料的新鲜程度,如肉类、海鲜等是否色泽鲜艳、无异味,烹饪前要确认没有变质。不食用感官性状异常、腐败变质或过期的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食用未烧熟煮透的食品。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菌类,最好别好奇尝试;对于易变质的食品,如凉拌菜、熟食等,应注意观察其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避免选择储存不当的食品。
提醒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平衡膳食,夏季应该避免食用过度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清淡健康食品,不暴饮暴食。高温季节,不要大量饮用冷饮,不饮用生水。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餐前注意洗手消毒。在外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自发践行“光盘行动”,适量点餐、及时打包、避免浪费。
对重点餐饮领域念好“紧箍咒”
随着暑假的到来,学生和家长们都进入“放飞模式”,旅游景区爆满,各种聚会增多,外卖点餐的数量也激增。这些餐饮消费的重点领域,应增强安全意识,念好食品安全的“紧箍咒”。
旅游餐饮:快乐尝鲜也要安全第一
旅游景区、车站、高速服务区、酒店、民宿、农家乐,这些单位要把进货单、票据都留好,做到每样食材都能查到源头。接待旅游团餐时,每道菜都要留125克以上的样品,放冰箱至少保存48小时。万一出问题能追溯来源,对顾客、对商家自身都是一种保护。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景区吃饭别光图便宜,尽量不选择环境脏乱差的“苍蝇馆子”,优先选明厨亮灶、敢公示食材来源的商家。夏季气温高,食品容易变质,旅游时如自己携带熟食、面包等,应尽快吃完。此外,桂林虽山清水秀,但不建议直接饮用江河里的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
酒席宴会:防范在先,预防群体性风险
婚宴、升学宴等100人以上的聚餐,留样必须做到位。5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应按规定申报备案。集体聚餐不要提供野生菌、自泡药酒等高风险食品,警惕稍有不慎全席中毒的风险。
消费者在参加宴席时,尽量少吃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的凉菜,注意看菜品是否新鲜,如果发现发酸发臭等怪味就别吃,及时和酒店或主办方沟通。
如果有宾客餐后感觉不舒服,出现呕吐、拉肚子等情况,主办方应马上将其送医院,同时把剩下的食物留样保存,方便医生判断病因。同时,餐饮单位应积极配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的调查,协助查明原因,并承担责任做好后续整改。
消费者如果发现同席多人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最好保留呕吐物、剩余食物、消费凭证等,尽快上医院,并拨打12345、12315热线维权。
外卖点餐:方便的同时谨记食品安全
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易繁殖,外卖食品安全风险增大。外卖餐饮商家特别是无堂食的商家,应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食品加工过程中注意卫生,不乱添加配料;外卖平台要确保骑手保持配送箱干净常消毒,并推广“食安封签”,避免外卖食品在路上被污染。天热食物易馊,出餐后应尽快配送。
消费者点外卖时优先选择证照全、有堂食、销量高、评价好的店。收到外卖后,检查封签是否完整,食物是否变质,发现问题及时拍照留证,联系商家和平台处理。
“享受美味佳肴,永远以安全为底色。炎炎夏日,从餐饮从业者的每道工序,到消费者的每个选择,都在为这场高温下的‘舌尖保卫战’助力。”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为筑牢夏季餐饮食品安全防线,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近期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以强化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食品安全检查为主线,严格督促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市场监管人员再次提醒:各位商家多上心、多听劝,消费者也要多留意、多防范,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打好这场暑期“舌尖保卫战”。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