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枕顶花开绽新彩——数字赋能枕顶织绣新演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4:11:00    

【艺事新风】

作者:潘镜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冬瓜冬瓜,两头开花”——这则谜语的谜底,便是在两端装饰有精美绣花的枕头。枕顶花是我国传统民间枕饰中的独特门类,小巧而富含意味,常缀于长形圆枕或长方形枕的两端,既为封口之饰,更为情感之载。

枕顶花的纹样虽多隐于卧榻之侧,却承载着关于伦理、美德、风俗与审美的深厚意蕴。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动态内容的能力不断提升,设计师通过整理枕顶花图像,输入相应动效指令,便能实现图案结构的智能识别与动态演绎。全新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民间枕饰在当代数字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图①:枕顶织绣“凤戏牡丹”

演绎人物百态

一针一线绣尽人间悲欢,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跃然枕畔。

民间枕顶花虽小,所涵盖的题材却包罗万象。其图案既有花鸟虫鱼,也有自然山水、星象天文,亦不乏历史典故、戏曲人物与神话传说等,可谓方寸之间,藏纳寰宇。其中,以人物故事为主的绣样尤为精彩: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文姬归汉、苏武牧羊、孟母教子、五子登科、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等,皆浓缩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与价值理想,仿佛一个个生动的微型剧场,构成鲜活的图像叙事脚本,这些无疑为数字时代的民艺再造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素材宝库。

以“刘海戏金蟾”这一民间传说为例,刘海常以顽童的形象出现,笑容可掬,姿态灵动,与金蟾一起嬉戏。在山东东方民艺博物馆藏绸面丝线“刘海戏金蟾”枕顶织绣中,刘海与三足金蟾处于画面中心,四周辅以水波、芦苇、荷花等元素。当设计师以AI技术介入(图③)时,首先解构其视觉语法,将刘海的肢体动态解析为11个关键帧,通过骨骼绑定算法还原人物动态。动效使顽童刘海在画面中跃然而起,他手中的串串铜钱随之摆动,脚旁的三足金蟾不时跳跃,吐纳的铜钱轨迹与刘海手中的芦苇摆幅形成谐振动律,传统枕顶织绣纹样由此获得焕新表达。

图②:枕顶织绣“喜上眉梢”

当前,国产AI动图软件在基于静态素材生成虚拟数字人形象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山东东方民艺博物馆藏枕顶织绣“武松怒打潘金莲”中,武松激愤的姿态遵循了明朝万历年间《水浒叶子》木刻版画中的形象,潘金莲的跪姿则暗合了昆曲《义侠记》的身段谱系。设计师通过AI技术模拟了虚拟演员的古装演绎,织绣原本的静态形象被赋予了连贯动作与情绪变化。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展着这一构图的时空维度,智能生成虚拟人视频场景中还配合有室内家具陈设,复原了枕顶织绣本身的黑、蓝冷色调,营造出肃杀、冷峻的戏剧氛围,使织绣获得了超越物质载体的剧场性表达。

图③:枕顶织绣“刘海戏金蟾”AI动效

复绘理想图景

枕顶织绣留存着手工与织机的美好记忆,闺阁女眷们用手中的丝与线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祈愿。作为身体经验与美好生活图景的交汇,女子们手中的枕顶花不仅是传统美德与风俗信仰的视觉记录,同时寄托了人们对财运亨通、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望,以上种种也构成了AI技术参与文化叙事的精神坐标系。

“渔樵耕读”凝聚着传统农耕文明对质朴生活的诗意追求,常被视为理想人生愿景的具象表达。在山东东方民艺博物馆藏“渔樵耕读”枕顶织绣中,书生手持书简、渔夫头戴斗笠,两人一起在河岸松林下促膝交谈。绣样中的松针部分采用了“人”字形羽毛针法,以斜向走线营造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空间感。通过AI技术对这件枕顶织绣作品进行动态演绎,不仅可见根根松针随风轻颤,系统生成的人物延展动作更使得渔夫执竿垂钓,书生侧身应答,好一幅鲜活场景,由此,传统民间图像在数字转化中获得了更为生动的叙事张力。

图④:枕顶织绣“长春花传说”

AI动效功能在绣样文化场景的创意复原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对和睦生活场景的意境重现。在表现“长春花传说”题材的黄地圆方形枕顶织绣中(图④),男女对坐桌前,女子赤足执四瓣长春花,男子身着蓝衣伴以茶盏,隐约呼应着“共食长春萌爱意”的民俗传说。花朵、梅枝与蝴蝶构成典雅纹饰,柔和的绿粉色与明黄底色相互映衬,营造出温馨宜人的画面。AI算法重构闺阁织绣特有的时空感知方式,通过神经风格迁移模拟织绣技法形成的空气感,借助时序生成对抗网络(TGAN)再现斑斓色彩,在三维空间中构建出繁花飞舞的立体景深。设计师还令AI辅以民乐和鸟鸣声,赋予了传统绣样以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力。

同样,山东民间枕顶织绣“一帆风顺”纹样通过AI处理(图⑦),可见荷叶俯首轻摆,联动船夫手中的木桨形成同频摇曳,生动展现出祈愿一帆风顺、平安生活的美好意蕴。相较于以往依赖视频制作软件水波特效和滤镜的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在保持绣样质感的前提下实现了图案的动态扩展,还能精准把握对象的文化意境。

图⑤:枕顶织绣“鹤衔灵芝”

转译文化意涵

枕顶织绣作为与起居用品密切相关的实用织绣,因其形式、类别、体量都有所限定,且在功能用途上具有私密性,无法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彰显和传播。AI技术为传统织绣艺术的现代转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将沉睡于民艺中的图像“唤醒”,使之得以在大众视野中流动、对话与再造,逐渐成为设计师与研究者富有实验性的实践路径。

当然,AI技术一方面展现出在跨维叙事方面的独特想象力,另一方面,亦暴露出一些技术与文化复现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对于图像的读取与处理上,以上文所提“刘海戏金蟾”绣样为例,AI在识别过程中或可将人物头顶错落的花瓣误判为蝴蝶,并生成其飞舞的动态效果。再如针对绣样中潘金莲头顶发髻的细部造型,AI在生成虚拟形象时亦可能出现误判,将其塑造为更偏向侠女的形象。诸如此类的误判,皆会模糊绣样原有纹样的意象表达。其次,在文化复现方面,以上述“长春花传说”织绣为例,原作中饱含对姻缘美满的寄望,而AI生成的结果却可能仅呈现女性独坐于花间的场景,无法准确传递出传统叙事中男女情感的和谐之意。

实践表明,设计师在应用AI进行绣样再造时,必须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内涵与历史语境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既有绣样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符合原有文化意蕴又契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这不仅要求设计者拥有对AI算法和视觉识别技术进行精细调试的能力,更需要在文化解读和创意设计层面建立起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从而确保传统非遗的数字再现能够忠实传达其深厚的文化意涵。

图⑥:枕顶织绣“劈山救母”AI动效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为传统图式的当代表达提供全新的工具与路径。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可用于解构织绣纹样的拓扑结构,时序生成对抗网络(TimeGAN)可用于复现针脚运行的动态逻辑,神经辐射场(NeRF)技术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构丝线在三维空间中的光学质感。这些前沿算法不仅拓展了传统织绣图案的表现维度,也赋予民间艺术在数字公共空间中持续生成与传播的叙事生命。可以预见,AI与民艺的融合不仅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能量,也将成为激发当代表达、重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动能。

图⑦:枕顶织绣“一帆风顺”AI动效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1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