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一群“像小孩”的年轻人,在科学馆里演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9:04:00    

“嘭”的一声,一团面粉爆炸了。

湖边,穿着白大褂的三个小年轻吓了一跳。缓过神后,他们相视一笑,鼓起掌。

爆炸是他们制造的。这是一场即将登台演出的科学实验。为了保证效果,要提前排练。调配好面粉的量,反复练习点燃、吹气、爆炸时的肢体动作、互动语言和表情。

让每一个台下的观众爱上科学、看懂科学,是一名科普剧演员的自我修养。他们学科学知识,把抽象的科学原理编写成故事剧本,再用唱歌、跳舞、演戏等方式“演”出来。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份快乐的工作,无需太多演技,但要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感染观众,也治愈自己。

叶瀚刚(左)和吴培涛(右)

表演“科学”

“旋转、跳跃、闭着眼……”一边哼着歌,一边跳着舞,彩色的乒乓球从吴培涛手里纷纷撒落。他瞪圆眼睛,张大嘴巴,险些摔跤。

吴培涛是广东科学中心的一名科普剧演员,身材微胖,顶着一张圆脸,做出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一出场就引起小朋友们的欢呼。

“一个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大家看硬核科学表演。”他对刚完成的这场关于惯性、离心力的表演很满意。

与普通剧场演员不同的是,科普剧演员要懂科学。

吴培涛的表演内容涉及物理、数学、化学、医学等领域。每次设计剧本前,他感觉像回到“高考”,要看书、找视频课,自学生涩难懂的理科。有次为了写剧本,他耐着性子读完了沈括的《梦溪笔谈》。

和吴培涛常常搭档的梁碧芝说,入职5年,像重上了一遍中学。“没想到,那些上学时弄不懂的量子力学、电磁学,现在不仅学会了,还能演给别人看。”

吃透了科学原理,一些古灵精怪的表演想法很快诞生。

为了让大家理解等宽曲线,吴培涛骑上非圆形车轮自行车,滑稽地颠簸前进;演员们表演“烟花秀魔术”,呈现燃烧条件、反应;表演哈利波特的隐身剧情,呈现圆柱体透镜原理…

有时,这些表演可能会“失控”。

有一次,梁碧芝本要在台上把一块玻璃剪成圆形,没想到一用力把玻璃剪碎了。这启动了另一重“表演”——她挤眉弄眼,用力跺脚,将惊讶、难堪的表情放大,引得观众大笑。拿起玻璃碎片,讲起实验失败背后的科学知识。

这种随时“演”起来的状态,几乎伴随他们的各项工作。在广东科学中心,除了在科普剧场演出,他们也要担任研学项目的老师、展馆的讲解员。

梁碧芝(左)在科普剧场表演。

课堂上、展馆里,吴培涛常把自己设定为“探秘长”,游客是“探秘学者”,邀请大家进入角色扮演。他也会自由发挥,给科学知识编首歌,随机跳段舞。

“没有小舞台,只有小演员。”吴培涛笑着说。

像个小孩

工作5年,27岁的梁碧芝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小孩”。

排练时,遇到好玩的道具,她和同事们能挥舞着蹦起来,互相追赶,做出搞笑的动作,一起捧腹大笑。

有次拍视频,他们拉着挂满彩色气球的手推车在大厅里奔跑。摄影师皱着眉说:“怎么像小孩似的。”

梁碧芝(右)和吴培涛(左)在大厅拉着推车跑。

同为科普剧演员,叶瀚刚也有同感。“这份工作能让人看到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演戏时不需要太多演技,只需释放天性。”

平日里,他是个“闷葫芦”,但一到台上,音乐响起,他总能自如地放开手脚,呼喊、蹦跳。面对孩子们纯粹的眼神,他放下防备、顾虑,表现出最本能、原始的状态。

吴培涛则认为,这份工作弥补了他的童年遗憾。

台上,他常给自己“加戏”,有格外多的肢体语言。但其实小时候的他很内向、有些自卑,明明喜欢唱歌、跳舞,但因害怕外界评价不敢表现。“自己会在脑子里演戏,想象出两个小人,一会儿打架,一会儿跳舞。”他回忆道。

现在,他最常演的角色是活泼的小学生,在台上扯着娃娃音,蹦蹦跳跳。这满足了他的表现欲,也让他重新过了一遍童年。

吴培涛扮演学生。

梁碧芝常常觉得,自己和同事们很像童年时少儿频道的主持人——“红果果”和“绿泡泡”。能给小朋友们的童年留下快乐、难忘的记忆,令她感到满足。

几个月前,一场表演后,一个小女孩拉着爷爷、奶奶向她跑来,就是为了讲一句:“姐姐,你演得真好。”

被需要的“舞台”

做科普剧演员这些年,吴培涛和梁碧芝最期待的表演,是去到一些“没有舞台”的地方。

去年5月,梁碧芝到新疆喀什演出。许多孩子第一次看科普表演。操场上,他们围坐出一个“舞台”。

梁碧芝在新疆演出。

表演结束,有的孩子朝她敬礼,有的孩子对表演中的科学问题不停提问。“当时觉得,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所在——把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她说。

“当小朋友们睁着大大的眼睛望向你的那一刻,甚至可以征服高原反应。”吴培涛对去西藏的演出格外印象深刻。在那些缺少“舞台”的地方,他感受到自己的表演格外被需要。

作为全国科普基地,广东科学中心持续举办科普援疆、援藏、科普下乡等活动,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更多地区流动。今年,吴培涛、梁碧芝和同事们还打造了一个面向更多地区的“舞台”。

3月,以吴培涛、梁碧芝和叶瀚刚等科普演员为首发阵容,广东科学中心推出一支互联网科普团队——“168科普小分队”。他们联动线下展馆,出镜录制短视频,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转化为互联网趣味剧场。

前几天,在展馆里,一个小男孩碰到吴培涛时开心地喊:“你是路易哥哥!”那是他在“168科普小分队”视频里的昵称。吴培涛窃喜,又让一个小朋友燃起了科学兴趣。

科普小分队阵容。

五一假期,广东科学中心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欢声笑语里,音乐响起,在小朋友和家长们的簇拥下,这支“168科普小分队”走上舞台,跟着节拍,挥舞手臂,邀请游客们共赴一场热闹的“科学之约”。

南方+记者 吴雅楠

编者按:

他们是走在时代风口的产品经理,是传播科学理念的科普剧演员,更是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奋斗者与拼搏者。不凡始于平凡,追光终将会发光。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一线职观”系列报道,讲述普通人爱岗敬业、努力拼搏的鲜活故事。敬请垂注。

【作者】 吴雅楠

广东科技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