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青春力量闪耀全面振兴路——沈阳共青团引领青年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7:14:00    

沈阳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活动举行。

今年春运期间,沈阳青年志愿者开展“暖冬行动”志愿服务。

青年在“37 lounge”青年友好型街区拍照打卡。

青年人对沈阳的爱

●“我觉得沈阳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平台,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可以来沈阳闯一闯。”

●“沈阳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了我学习创新的平台,也赋予我发展的无限可能,这让人怎能不爱上这座城市!”

●沈阳青年志愿服务已经迈入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团市委的引领下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他们擦亮了沈城的志愿服务品牌,为沈阳添上了一抹青春“志愿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强调,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企业发展希望所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的沈阳青年到2035年正值壮年,到本世纪中叶仍年富力强,与实现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

沈阳共青团深刻认识到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紧紧抓住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以“城市友好、青年有为”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打造政策引领、服务优化、文化浸润、青春建功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出台青年普惠性政策56项,建成青年友好型街区21条,发布青年友好型场景600余个,吸引集聚青年来沈留沈、爱沈兴沈,团结引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的壮阔征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来沈兴业

政策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五一”假期前夕,由东北大学仿生实验室研制的青蛙、海龟、龙虾、海鲎四款仿生机器人,在沈阳K11商场的沈阳海洋探索中心落户安家。这些小家伙时而现身科普互动小课堂,时而“入职上岗”监测水质,在海洋馆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东北大学仿生工程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的负责人,储逸尘看着仿生机器人在水中遨游,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保持水质,海洋馆需要不断进行监测,我们的机器人可以在水质监测的同时进行娱乐表演。”储逸尘说。

储逸尘及其团队研发的仿生机器人曾被媒体多次报道,这个年轻的团队还没毕业就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而研发这些仿生机器人的灵感,就源于四年前储逸尘参加的由团市委组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我们来到渔场,发现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着水质检测工作量大、鱼群病害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我们就想着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储逸尘说。

是难题,也是机遇。2021年,东北大学成立了仿生智能实验室。“那时候,实验室里有一张行军床,我们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然后睡一觉,早上八点又去上课。这样一直持续了大概有两年多的时间。”储逸尘说。在这里,他与一群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持续奋斗,一起写下了科技创新、产业振兴的青春华章。

2022年,在团市委主办的沈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储逸尘团队研发的仿生机器人荣获了金奖,并通过这个窗口打通了国赛通道,进而拿到了第一笔项目资金。“拿到金奖后,人社局无偿给我们提供了50万元的创业落地补助资金,为我们后续创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储逸尘说,“我觉得沈阳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平台,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可以来沈阳闯一闯。”

赛事引领、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团组织搭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在帮助更多像储逸尘一样的年轻人展露才华、向成功迈进。通过一个个展示场景,这些科技青年也正淬炼成金,在振兴发展的广阔空间中贡献着青春力量。

留沈安业

青年友好全面满足人才需求

每天一早,身为沈北英才社区运营负责人的朱蔓衡都会来到园区,实地察看这里的运营情况。自从2023年英才社区开园入市以来,朱蔓衡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她说:“深入项目,直面客户,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运营情况,更好地为住户提供服务。”

“英才社区是沈阳市打造的青年友好型场景之一,如何服务好来到这里的各类人群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朱蔓衡说,“作为住户,我会积极与‘原住民’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快速拿出方案解决痛点问题;作为访客,我会更多关注到路灯、地面、建筑外立面的情况,如有破损及时修整;作为考察一方,我时常会考虑园区景观是否整洁,活动空间是否安全可靠,让客户更有在这里开展新项目的意愿。”

“如今,沈阳正在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英才社区项目始终以‘最懂年轻人’的青年友好型社区为建设理念。两年来,我们通过对项目的不断挖掘和开发,深入了解青年住户需求,将青年友好型场景的美丽画卷展现在青年人眼前。”朱蔓衡说。

截至目前,项目3000平方米的公共配套区域、“关爱青年成长”的八大共享空间场景——青年友好活动中心、青年综合服务中心等已全面开放并投入使用,社区先后成功举办了社区青年夜校系列活动、青筑“夜课堂”等社群品牌活动共计50余场。在为住户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青年的业余生活开辟了新的可能。

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问题,才能让他们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今年,为了让更多青年在沈阳安居,团市委正在开发“沈青宜居”智能申报系统,联合房发集团、建信等头部房企组建青年安居联盟,在现有人才补贴基础上,对留沈青年再给予9折-95折的定制化优惠。在安居的基础上,为了让青年人在沈阳更容易“交朋友”,团市委还打造了“沈青恋”单身青年交友平台,采取高效的匹配机制和实名认证方式,为青年营造诚信、可靠、安全的交友环境。

爱沈立业

开放包容赋予发展无限可能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在沈阳青年人的朋友圈刷屏,来自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技师牛菲菲榜上有名。作为公司的青年业务骨干,她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青春担当。

如果把信号控制系统比作高铁的“神经中枢”,那么数以千万计的继电器就是一个个“神经元”,是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别看继电器块头不大,调整工序的难度却很大。”牛菲菲告诉记者,继电器的人工调整精确度要求很高,调整接点间距需要控制在0.05毫米到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要控制在250毫牛左右。“250毫牛是什么概念?”记者不禁发问。“按下鼠标键的力度是一牛左右,而250毫牛就是按下鼠标四分之一的力度。”牛菲菲解答道。

怎样才能将调整的力量控制得如此精细?牛菲菲坦言,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没少吃苦,眼看自己调试的产品被一次次退回,心里挺不是滋味。但她从未气馁,靠着勤学苦练、百折不挠的精神,专业技能迅速提升,练就了扎实又高超的调整本领。工作14年间,牛菲菲先后参与了京沪、哈大、京沈、京张等国家重点高铁项目的建设,连续五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斩获了信号钳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团市委“青年岗位建功行动”的号召下,作为企业“青年突击队”的领头人,牛菲菲截至目前已攻克生产疑难问题12个、取得30多项创新成果,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多次荣获“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当选共青团代表。作为团市委“青年讲师团”一名出色的讲师,她也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断把自己攻坚克难、奋斗向上的精神“法宝”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团员。

“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自己的事业,也为祖国高铁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沈阳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了我学习创新的平台,也赋予我发展的无限可能,这让人怎能不爱上这座城市!”牛菲菲说。

兴沈敬业

志愿服务爱心温暖整个城市

“不是在志愿服务献爱心,就是在去志愿服务献爱心的路上。”这句话是青藤爱心志愿服务团队会长冯腾飞平日工作的真实写照。

2020年,冯腾飞和他的小伙伴——一群并不擅长做饭的年轻人,在家亲手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制作出2000份盒饭。这是他和他的青藤爱心团队踏上公益路的开始。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当被问及参加过多少次志愿活动时,冯腾飞坦言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这颗投身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心却始终火热着。”

为了服务好高考考生,2024年高考期间,青藤爱心团队一改传统的送水送车送服务模式,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在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举办了一场爱心助考快闪活动。他们用讲励志故事、谈高考感悟、唱年轻人喜爱的歌曲等方式,点燃了高考学子的激情,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人在沈阳随时待命,人在沈阳随叫随到,人在沈阳随时出发——这就是青年公益的力量!”冯腾飞说。如今,沈阳青年志愿服务已经迈入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像冯腾飞这样的年轻人在团市委的引领下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他们擦亮了沈城的志愿服务品牌,为沈阳添上了一抹青春“志愿红”。

“揉揉冻僵的手,抖抖身上的雪,在过路孩子好奇的注视下,脱下冬装,换上单薄的秋装,穿上雨靴,和同事对视一眼,先后顺着梯子爬进几公里长的电缆隧道。”这是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电缆工区青年突击队成员王昱乔手稿中的一句话,也是青年们在保供电行动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真实写照。

蛇年春节前夕,沈阳经历了多场大雪,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不小的麻烦。团市委迅速反应,组织号召全市青年突击队投身一线,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电缆工区青年突击队立即响应,组织队员外出开展排查工作。风雪中,团员青年们带头冲锋,24小时巡视重要保电线路设备,顶风清除覆冰隐患。

不惧不退方显青年担当。这支由13人组成的队伍,28岁以下的青年10人,青年占比77%。多年来,在团组织的引领下,他们在各种极端天气中冲锋在前,守护了电网稳定可靠运行,保障了百姓的用电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铁军”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共青团沈阳市委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始终保持“拼”的干劲、持续激发“抢”的状态、不断加大“争”的力度、大力发扬“实”的作风,团结引领全市广大青年拼搏实干、创新突破,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三年行动决战决胜,汇聚起强大的青春动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一弛 摄影 张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