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一年四季有水果,年产值近3000万元,产业链不断延伸——横沟桥水果产业为何红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11:06:00    

初秋时节,走进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公路旁的果园里硕果满枝,葡萄晶莹、黄桃饱满、无花果垂坠,阵阵果香伴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近年来,横沟桥镇水果产业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单一售卖到“农业+旅游”融合,亮眼成绩的背后,蕴藏着产业红火的三重“密码”。

区位优越:交通文旅双赋能

“横沟桥镇水果产业布局以杨畈村为中心,向周边村庄辐射。”谈及产业发展的基础,副镇长白岚首先提到了区位优势,“杨畈村的位置,是发展水果产业的‘先天好牌’,既方便把水果运出去,也能把人引进来。”

杨畈村地处横沟桥镇东南部,距离市区仅20分钟车程,1小时便能抵达武汉。独特的地理坐标,让这里成为区域交通与文旅资源的“天然交汇点”。

在交通网络上,杨畈村有着“铁路+公路”的立体格局:铁路方面,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在此交会,为水果外运和游客涌入打通了“快速通道”;公路方面,G107国道、S356省道穿村而过,两条主干道如同两条“主动脉”,串联起村里10多个果园,形成绵延数里的“瓜果长廊”。

更难得的是,杨畈村周边30公里范围内,环绕着高桥乡村客厅、澄水洞131、萝卜公社、大幕樱花谷等多个热门文旅景点,形成了“一日多游”的黄金旅游圈。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从武汉、咸宁市区赶来的游客,往往会把这里当作“中途驿站”或“返程补给点”。

“来咸宁溯溪,返程时顺道买一箱葡萄,回家就能尝鲜,特别方便。”一位武汉游客笑言。

这种“交通便利+文旅联动”的双重优势,让横沟桥镇的水果既不愁销路,也不缺人气,为水果产业筑牢了发展根基。2024年,杨畈村水果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

政府支持:全链培育促升级

横沟桥镇水果产业的红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持续帮扶的结果。

时间回溯到2018年,杨畈村首次尝试规模化水果种植,引进3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却因缺乏技术指导,以及种植经验不足,产量远未达到预期,产业发展陷入瓶颈。

转机出现在2022年,镇党委、政府联合省、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启动“科技助农幸福行动”项目。专家们每月驻点指导,从梳果、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果农改进种植技术;同时,开展多场技术培训,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田间。

“以前种葡萄全靠摸索,常要自费去外地学习。现在有专家指导,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上去了。”种植大户游亚平深有感触。她的高新四季水果采摘园种植了200多亩葡萄,今年预计产量10万公斤、产值150万元。

市农科院驻村工作队还贴心帮种植户解决化肥、农药等农资问题,去年更是通过消费帮扶,帮村里卖出了1900公斤水果。

镇党委、政府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2023年,举办首届葡萄采摘节,让“采摘游”成为新亮点;

2024年,确立“甜蜜杨畈·十里果乡”品牌,让水果有了专属“名片”;

今年,争取省级资金建设生态停车场、水果廊道,设计大型旅游集散中心。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买水果,还要让他们留下来游玩。”杨畈村副主任彭联海说,后续还将支持村民开农家乐、民宿,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为产业注入更多活力。

群众共创:抱团发展奔富路

在横沟桥镇水果产业发展中,群众的积极性与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早“吃螃蟹”的种植大户游亚平,把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聘用10余名长期工,旺季时再加聘人手,每年发放务工工资50余万元。

村民陈美英的丈夫患痛风无法工作,在游亚平的果园打工,去年到手收入4万多元,“靠这份工作,家里的日常开销有了着落。”陈美英说。

在游亚平等大户的带动下,更多村民投身水果种植,脱贫户彭永胜就是其中一员。2015年,他因家庭变故返乡,从养蛇转行种甘蔗,一开始盈利便赚了13万元。

“没想到种水果这么有奔头!”如今,彭永胜已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拓展了黄桃、西瓜等品种。采访当天,他和儿子在省道旁卖黄桃,游客尝过都赞不绝口:“这桃汁水多、甜!”

随着种植户增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今年5月,横沟桥镇水果产业协会应运而生,30余位种植户纷纷加入。

“协会是‘娘家人’!”会长余伟文说,协会成立后,不仅协调大家交流农技、错开水果成熟期、丰富品种,还杜绝了恶意压价,“村里产的水果有口皆碑,从端午节到现在,咸安本地市场九成以上的西瓜都是横沟桥的。”

从地理优势的“先天禀赋”,到政府帮扶的“后天发力”,再到百姓齐心的“内生动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托起了横沟桥镇水果产业的繁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记者 周荣华 张欢 通讯员 熊虎 镇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