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文旅辉映,向“新”而行!洛阳持续深化文旅融合 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15:00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习近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灿烂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洛阳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故事。

  “汉服热”席卷大街小巷,全城剧本杀掀起“穿越”风潮,考古盲盒、国潮手办等文创产品“圈粉”年轻人……漫步古都洛阳,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持续上新,成为洛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谱写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文塑旅 提升品质丰富内涵

  演员身着唐代华服,以星河为幕、宫苑为台,复现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峥嵘岁月……近日,《凤舞神都》在隋唐洛阳城九洲池景区首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底蕴与视觉震撼的艺术盛宴。

  作为洛阳首部宫廷园林实景演艺,这场以武则天传奇为蓝本的大型演出,以九洲池遗址为舞台,运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历史人物从典籍中“活”了过来。演出首日,就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

  应天门前的武皇登基大典气势恢宏,明堂天堂内的霓裳羽衣舞翩若惊鸿……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让遗址区变身“全天候剧场”。

  从《风起洛阳》火热出圈,“一部剧带火了一座城”,到全程剧本杀以一座城为剧本载体,推动历史文化“活”起来,再到“天女散花”表演人气高涨,成为各地竞相模仿的现象级热点……如今在洛阳,文化味儿十足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现象频频“出圈”,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如帘水幕倾泻而下,身着华服的“洛神”裙裾飞扬;龙门石窟佛像前,“千年前”的工匠附岩“开凿”不朽传奇……在洛阳大河荟,《寻迹洛神赋》带领观众在“一步一景”的探索中,沉浸式感受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融传统文化与高科技为一体,利用5G、AR、VR等新技术,将文化元素融入视、听、演交互体验中……在老君山景区,沉浸式乐舞秀《知道·老君山》推动景区游览由“观山看景”向“深度体验”转变。

  旅游因文化更加丰富。当厚重历史遇见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演绎,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可参与、可体验的文旅盛宴,让众多游客“心向往之”。

 以旅彰文 产品“上新”升级体验

  VR设备启动,游客“穿越”回千年前的神都洛阳,化身“不良府”密探,策马穿过神都夜市,去寻找传闻中游龙追月的盛景……在龙门古街,《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进入VR剧情后,会经历乘坐竹筏、飞鸢等环节,还能体验到跨过滚烫岩浆的热感和乘坐各类载具的风感、震动感等,这种体验既真实又刺激。”湖北游客贺鹏近期来洛阳旅游时,将《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作为打卡的一站。

  作为全国首个影视IP与VR全感技术深度融合的文旅项目,《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通过300平方米实景置景与数字技术的虚实交织,为游客打造了“可触摸的历史”与“可参与的故事”。

  近年来,洛阳以“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建设为抓手发展城市旅游,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到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再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早的中国”……博物馆里,新潮的展览吸引年轻人踊跃打卡,馆方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宝贵财富,用鲜活的方式展示给游客。

  漫步重渡沟景区,可谓“一步一非遗”,非遗展演广场上,全天候上演狮王争霸、抖空竹、水流星等非遗表演,以非遗为主题的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入住体验……非遗进景区,与旅游碰撞出了活力,非遗展示舞台更大了,热爱非遗、关心非遗、传承非遗的人更多了。

  文化因旅游愈发生动。如今,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洛阳,在虚拟和现实、科技与历史的交错中,赏文物、品文化,沉浸式感受古都洛阳的魅力。

 融合“出圈” 惠民富民幸福“加码”

  傍晚时分,漫步洛邑古城,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游人比肩接踵,“一步一景”让这里成为天然的摄影棚。在这里拍照的游人不再单纯满足于拍照“打卡”,“服装+造型+拍摄+修图”的一条龙服务已经成为最优选择。

  洛阳以古都文化为底蕴,大力发展“穿越式”汉服经济,形成“汉服+造型+拍摄+写真”全链条产业,打造“汉服+演艺”“汉服+剧本杀”“汉服+研学”等组合,多维度、持续地丰富着游客的汉服体验。

  一业兴,百业旺。当下,洛阳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文旅深度融合“出圈”,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

  洛邑古城附近的一家汉服体验馆内,店主车利丹正在制作发簪等汉服配饰。车利丹是洛阳市老城区手工发簪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随着洛阳汉服的出圈,她制作的发簪不仅在洛阳受欢迎,还销往陕西、四川等省份。

  融合发展中的文旅产业,让绿水青山更好变为金山银山。

  白墙黛瓦,山清水秀。白云山脚下的天桥沟村,远山、绿树、花田、溪水、民居构成的生态画面,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因处在大山深处,昔日的天桥沟村与外界隔绝,无人问津。近年来,该村依托原生态、纯天然的伏牛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全力发展文旅产业,村里群众有的开起了民宿,有的外出学习编织手艺,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制作旅游纪念品,走上增收致富路。

  文旅融合风帆劲,且以诗意共远方。洛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用好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创新表达和传播方式,壮大新文旅产业集群,把文化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戚帅华)

来源:洛阳网

(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kk